【音樂聽想】
- Ingrid Huang
- Mar 14, 2018
- 3 min read
Heard melodies are sweet, but those unheard are sweeter.
—John Keats
聽得見的旋律是悅耳的,但那些聽不見的,更加地動人。
英國詩人葉慈這句詩的意境非常適合來形容所謂的「音樂聽想」。
「音樂聽想」是從audiation這個字翻譯過來的,
而audiation這個字是美國音樂教育家高登(Edwin Gordon,1927-2015)自創的,
在他以前的音樂教育學者並無如此強調:
音樂表現須發自對音樂的「思考」,
音樂教育很重要的一環是訓練學童「思考音樂」。
解釋「音樂聽想」這個詞之前,請先回想一下這些生活經驗…
「你有沒有被罰抄課文的經驗?把課本上的文字謄寫到薄子上,完全不需經過大腦思考…」
「有沒有過練習打字的經驗?電腦課時老師發一篇英文或中文的文章練習打字,只求速度快和正確,文章的內容是什麼無所謂、也不在乎…」
以上這些經驗,和我現正坐在電腦前,絞盡腦汁的寫文對照之下…
同樣是表現文字,卻有如此差別。
你知道嗎?
音樂的表現,也同樣有「經過思考」和「沒有經過思考」的兩種情形,
「經過思考」的音樂表現:彈奏或演唱的人,將他對音樂的詮譯表達出來,他一邊思考如何表現、一邊欣賞自己的表達。
「沒有經過思考」的音樂表現:只是模仿、背誦、或是麻木地像練習打字一樣照譜彈琴,不關心自己所表現出來的音樂到底是什麼模樣?
你想,如果藝術只是模仿不需思考,那還算藝術嗎?
很可惜的,
似乎一直以來,
音樂教育比較在乎的都是學生外在的表現(音彈對了嗎?節奏對了嗎?)
顯少在乎學生「內在的思考」,
這方面美術教育比音樂教育還要進步(我帶孩子上畫畫課,老師不會關心孩子畫得像不像,而是關心孩子在畫什麼?在想什麼?)
有些音樂老師過分強調提早認讀樂譜的重要性。
但是,
你會在孩子學習說話之前教他們認字嗎?
跳舞之前應該先學認讀舞譜嗎?
「學習彈奏樂器」不能等同於「學音樂」,
「學習彈奏樂器」必須先培養音樂素養、訓練耳朵、學會用自己的聲音或身體表現音樂、培養音感,
最重要的是----學會思考音樂。
因為音樂家的腦袋會告訴他們「什麼時候該彈(唱)什麼」?
否則教出來的孩子只是個「打字員」而已!
把「音樂聽想」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人,我想是樂聖貝多芬莫屬,
貝多芬28歲失去聽力,
但是他失去聽力後的作品更是刻骨銘心,
聽聽貝多芬的《田園交響曲》,
那些模仿自然界的蟲鳴、鳥叫的美妙聲音…
維基百科上說「他是透過觀察自然汲取靈感而創作」,
但是貝多芬譜寫這首交響曲時已經失去聽力,
他所觀察的自然界是一個無聲的世界,
貝多芬聽見的是他心裡的樂音,
觀察、模仿的是他心中的群鳥歡唱,
表面無聲,但音樂存在他的腦海中,才能譜寫出如此動人的樂章。
那些聽不見的,更加地動人。
身為一個「不是教樂器的音樂老師」,
很幸運地,一點表演壓力也沒有,
訓練孩子「音樂聽想」--在腦袋中重現音樂、思考音樂,
甚至享受在腦袋中的音樂,
是我們的教學目標,也為孩子將來的音樂之路翻土耕耘。 因為我們確信,
孩子必須能夠思考音樂,他的表達才有意義。
